工业革命广泛开展以后,英国企业家在开办棉纺工厂的同时,继续与手工生产保持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手工织布的报酬急剧下降时,企业主为了成本着想,宁肯长期使用手工而不愿采纳新技术,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技术的推广与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B. 落后的观念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 技术革新并没有满足生产的需要
D. 传统手工业依然占据了优势地位
普罗塔哥拉认为当雅典人汇聚一堂进行政治决策时,参与者必须具有正义的意识,这体现在参与者在程序上要征求每个人的意见,因为人们公认,城邦的存在要求所有人必须掌握这种卓越的技能。上述材料说明
A. 普罗塔哥拉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
B. 民众均应有对政治的平等参与权
C. 辩论是公民大会最基本的环节之一
D. 集体决策是城邦民主的重要环节
1970年初期,坐落在新疆罗布泊的中国核设施悄悄搬迁到西藏某地,而旧基地则伪装成很逼真的原子弹设施。此举是由于
A. 中国完成两弹一星的研制
B. 两极对峙的局势趋于紧张
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D. 中国国家安全遭遇新挑战
据学者研究,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收支与通胀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收支及通胀情况统计表(单位:百万元法币)
| 战争开支 | 收入 | 零售价上扬(%) |
1937 | 1,167 | 870 | (开战后头九个月)29 |
1941 | 10,933 | 2,024 | 173 |
1945 | 1,268,031 | 216,519 | (至8月)251 |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A. 人民为抗战的胜利做出巨大牺牲
B. 盟国援助是弥补财政赤字的关键
C. 后方经济发展处于全面停滞状态
D. 财政缺口放大使得战局日趋恶化
1914年,面对当时盛行的个人与国家统一化的观念,陈独秀撰文指出“国家者,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这一材料表明陈独秀
A. 倾向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B. 反对专制道路维护共和政体
C. 对民族主义的观念有所反思
D. 以民主和科学进行启蒙宣传
“民心”、“民气”是从林则徐到慈禧太后的很多中国当权者应对列强的“法宝”,甚至“凡是主张剿夷的莫不觉得四万万同胞是有胜无败的。”材料表明
A. 民众的新型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B. 统治集团应对危机的策略落后
C. 民族矛盾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D. 近代中国落后根植于盲目排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