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
B. 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
C. 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
D. 国家经济重心的变迁
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卖。这一规定
A. 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 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 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
D. 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 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 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 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谈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该思想主要源于
A. 小农经济下物资匮乏
B. 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C. 手工生产的日益衰败
D. 海禁闭关使流通不畅
西周统治者举行的“籍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籍田礼”
A. 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B. 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C. 是统治集团重农意识的政治实践
D. 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对各诸侯国的重视
材料:“戊戌政变”后梁启超流亡国外,醉心于西方的科学与政理,极力主张“将世界学说为无限制的尽量输入”,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标为民族竞争公理,鼓吹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甚至对社会主义也有空泛的赞美;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则更多地持批评态度。但是一战粉碎了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光环,欧洲列强彼此相残的现实,摧毁了国人心中西方现代化强国楷模印象。梁启超直言“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中国固有之基础亦最合世界新潮”,由此对民族文化的信心提高了,着力探讨人类精神与道德改造问题,更以儒家传统为观照鼓吹互助互爱和世界主义,调和东西文化,并预言在未来世界秩序重建中,中华民族必将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他还预言社会革命是“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不过他认为“农民最富于保守性,欲倚之为改造社会之先驱,殆不可能。”
——摘编自董增刚《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梁启超的思想影响》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在一战前后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的思想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