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 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 推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 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
D. 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下表为清朝顺治—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
年代 | 人口(亿) | 耕地面积(万亩) |
顺治18年(1661年) | 0.191 | 52850 |
康熙六十年(1721年) | 0.256 | 73564 |
雍正十二年(1734年) | 0.273 | 89013 |
乾隆十八年(1753年) | 1.027 | 70811 |
嘉庆十七年(1812年) | 3.616 | 79152 |
A. 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和
B. 小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C. 重农抑商政策有必要调整
D. 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
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风、花乌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 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 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 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 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只允许一个城市对外通商,这个城市是。
A.北京
B.广州
C.上海
D.福州
(题文)明代商帮代言人王来聘在训诫子孙时指出:四民之业,惟士为高,然若无成,不如农贾。这表明
A. 明代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 商人阶层未全摆脱官本位价值
C. 明政府始终奉行传统的政策
D. 商帮影响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明清时期,中国人仍然以米、麦为主要粮食。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3亿多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近代以前,中国解决人多粮少的最主要的方式是
A. 在全国广泛种植国外高产农作物
B. 发展租佃经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C. 进一步深化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D. 发展工商业,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