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
时期(年份) | 工程数量分布 |
前期(618—714年) | 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 |
中期(715—820年) | 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 |
后期(821—907年) | 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 |
表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 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 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
C.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
D. 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题文)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 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 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 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便于征收赋税
C. 抑制土地兼并
D. 缓和社会矛盾
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下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反映了
A. 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B. 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
C. 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D. 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
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
田赋类 | 漕运类 | 水利类 | 荒政类 | 盐政类 | 钱法类 |
13种 | 57种 | 50种 | 22种 | 30种 | 4种 |
(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时
A. 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
B. 漕运推动海外贸易发展
C. 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
D. 白银外流引起货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