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初期,以杜鲁门政府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开端,其后美国逐渐开展了一系列的外援活动。美国对外援助的核心目标是维护自由民主制度和国家安全,以及树立美国的“大国形象”。与此相适应,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援助的项目重点是以经济援助为主;而区域重点主要以西欧为主,同时根据“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地缘战略的角度划出的一些重要战略国家。
——摘编自关春巧《杜鲁门时期美国对外援助体制的历史考察(1945—1952)》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六国和日本不可避免导致同美国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
——摘编自王绳祖、何春超《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为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力量和地区性的力量亦趁势峰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无论在世界事务层面还是在地区事务层面,各种国际关系都在调整,处于各层次的国家都在审时度势,重新定位。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初期美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欧、日本与美国政治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下表是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
时期(年份) | 工程数量分布 |
前期(618—714年) | 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 |
中期(715—820年) | 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 |
后期(821—907年) | 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 |
表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 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B. 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
C. 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
D. 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题文)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 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 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 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 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汉代,达官贵人聚居的核心经济区(渭河流域、黄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区)较其他地区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却很少发生农民起义。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土地兼并对农民生计影响有限
B. 国家在核心经济区的赋役征调较轻
C. 庄园经济有效抑制了社会矛盾
D. 核心经济区的经济结构更具多元性
明王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便于征收赋税
C. 抑制土地兼并
D. 缓和社会矛盾
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见下图),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反映了
A. 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B. 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
C. 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D. 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