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日知录·两汉风俗》记载“汉自孝武(汉武帝)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

《日知录·两汉风俗》记载“汉自孝武(汉武帝)表彰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王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东汉)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材料强调的是

A. 汉武帝的尊儒崇经

B. 东汉察举注重门第

C. 王莽篡政有悖大义

D. 厉行名实移风易俗

 

D 【解析】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汉武帝的尊儒崇经,排除A;东汉的察举制依然是注重品德,排除B;材料认为王莽篡政与西汉儒学大义未明相关,且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材料认为光武帝革除旧弊,“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诸子百家既相互排斥,又互相融摄,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韩非子认为“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随自然,则臧获有余”。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中蕴含的道家学说是

A. 齐物观

B. 小国寡民

C. 道法自然

D. 无为而治

 

查看答案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都难以避免感情用事,而感情又常常变动,只有依照法律办事,借助规范形式,才能使民众行为更具有确定性。韩非子认为“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对他们的法治思想认识不正确的是

A. 都认为法律就是用来惩罚人民的

B. 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C. 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应

D. 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查看答案

荀子吸收法家的思想,主张礼法并施;黄宗羲主张制定“天下之法”,二者都

A. 代表了新兴阶级的利益

B. 主张大力加强君主专制

C. 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 主张严刑峻法治理天下

 

查看答案

《孟子》记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森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A. 人性本善

B. 舍生取义

C. 以德服人

D. 重民养民

 

查看答案

《庄子·杂篇》以“天下”为题,全篇分七段,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历史渊源、来龙去脉,书中指出:“《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这反映出

A. 先秦时期价值观念趋同

B. 统一成为时代发展潮流

C. 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D. 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