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A. 十四年抗战的开始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D. 抗日战争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场中日之间的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使有识之士开始从更深的层次思考中国的未来!”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汉刺史制
B. 宋中书门下
C. 明内阁制
D. 清军机处
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A.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 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 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据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1年6月初,“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附近,出于国内外形势考虑,美国表现出停战谈判的意向。6月23日,苏联正式提出交战双方停战谈判的建议。6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表示愿为其实现而努力。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正式开始,交战双方首先就议程问题进行讨论。7月26日开始讨论确定军事分界线,以建立非军事区。谈判破裂后,联合国军连续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朝中方面采取以打促谈的方针,迫使联合国军重新谈判。10月25日,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恢复。经过多次说理斗争,在朝中方案的基础上,双方于l1月27日达成协议。此后,双方就战俘问题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谈判并于1953年6月达成协议。1953年6月17日和7月24日,双方又对军事分界线作了两次校正。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议,朝鲜战争结束。
——据齐世荣、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促成朝鲜停战谈判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朝鲜停战谈判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