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在卷首语中这样说:“所以中国今日思想,不要统一,只要分歧。”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文化运动反对思想上的专制
B. 新文化运动造成社会思想混乱
C. 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存在分歧
D. 新文化运动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的内容
A. 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B. 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C. 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D. 客观上有利于为辛亥革命奠定人才基础
晚清政府自主修建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几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到张家口)卢汉铁路(卢沟桥到汉口)京奉铁路(北京到东北奉天)京绥铁路(北京到绥远)都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这主要反映了晚清的铁路建设
A. 适应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
B. 体现了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倾向
C.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元朝在行省与路府州县之间设置“宣慰司”。宣慰司的职务是“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下于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这说明了宣慰司是
A. 地方负责上传下达的中间机构
B. 政教合一的地方行政机构
C. 有实际权限的地方行政机构
D. 行省之下的地方监察机构
两宋时期,随着对权力的分享程度日渐下降,政治上不断遭受挫败的士大夫们在外在的天道信仰(天人感应)不能约束君主行为之后,希望通过自内而外的“正心诚意”来加强君主的修养,从而达到约束君权的目的。这说明
A. “天人感应”理论已经无法约束君权
B. 心学注重通过内心反省来提高道德修养
C. 理学的形成融合了佛、道两家的理论
D. 政治环境的变化是理学兴起的重要因素
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普遍形成了坞堡经济。坞堡往往由一个或者数个大田庄组成,除了种植谷物桑麻之外,还种植蔬果,豢养鸡豚,自办樵蔬脂烛,生活资料基本自给自足。坞堡还组织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具有自我防卫的能力。坞堡经济的形成
A. 与当时战乱频繁的社会环境相适应
B. 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C. 阻碍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D. 是小农经济的另一种存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