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发达的文明中心在时代巨变中变得保守落后,而一些落后的边缘地区在从一个历史时期到另一个历史时期的转变中却居领先地位”的现象。人类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继续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根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所学的中外历史知识,自拟论题对“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进行探讨。(要求论题观点明确,论证或者探讨过程须史实依据,逻辑清晰合理。)

 

 

 

(1)示例一:近代西欧的崛起体现了“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 新航路开辟前,欧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地中海沿岸,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意大利产生,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地区。由于在海外获得大量财富,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的文化中心也因此发生了转移,启蒙运动西欧兴起,英国成为近代科学技术的中心。而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却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国际贸易中心的转移而走向衰落。 近代西欧各国的崛起和意大利的衰落说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某些内在或者外在的因素,一些落后地区会在时代巨变中崛起,而一些先进地区则可能走向衰落。 示例二:近代中日两国的发展情况体现了“受阻滞的领先法则” 近代中日两国皆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但两国的发展情况却出现巨大的不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的统治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秉持华夷之辨,排斥西方文明。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开始了洋务运动,但依然阻力重重,近代化步履蹒跚。 长期受中华文明影响的日本在遭受西方列强之后,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开始了明治维新,主动学习西方文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国力迅速壮大,很快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 近代中日两国地位的转变,说明在时代巨变中,原先的文明中心受传统的束缚可能更难以实现转型,而文明的边缘地区受传统的束缚更小,可能更容易实现转型。 示例三:从长时段来看,“受阻滞的领先法则”不一定合理。 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长达一百多年,向近代社会转型也显得步履维艰。但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高速发展,今天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印度在二战后,确立了民主政治制度,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工农业都有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的成就卓著,是今天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一些发达的文明中心在时代的巨变中可能会暂时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是这些文明中心长期积累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它们重新崛起。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中外历史知识,自拟论题对“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进行探讨。结合所学可拟定近代西欧的崛起体现了“受到阻滞的领先法则”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传统欧洲经济文化中心在地中海沿岸、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地区,地中海沿岸衰落等方面说明一些落后地区会在时代巨变中崛起,而一些先进地区则可能走向衰落。还可拟定近代中日两国的发展情况体现了“受阻滞的领先法则”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的统治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近代化起步较晚,阻力重重、日本开国后主动学习西方文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国力迅速壮大、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等方面说明原先的文明中心受传统的束缚可能更难以实现转型,而文明的边缘地区受传统的束缚更小,可能更容易实现转型。也可结合所学拟定从长时段来看,“受阻滞的领先法则”不一定合理的论题,然后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步履维艰,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印度在二战后才确立民主政治,今天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等方面说明一些发达的文明中心在时代的巨变中可能会暂时处于落后的状态,但是这些文明中心长期积累的历史经验有助于它们重新崛起。要求论题观点明确,论证或者探讨过程须史实依据,逻辑清晰合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至清,我国人民的饮食原料结构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化。小米、高粱和小麦逐渐成为北方人民的主食原料。随着豆制品、粉制品的发展,大豆、绿豆、扁豆等很大程度参与了菜肴的烹制,成为主、副兼用的粮食。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和番薯,至清代在很多地方成为主食中的骨干品种。瓜菜原料方面,五代以来从国外引进的胡萝卜、甘蓝、菜花、丝瓜、黄瓜、苦瓜、南瓜、辣椒等百十个品种大大丰富了我国的馔肴。肉类原料方面,逐渐变为以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畜、家禽为主,野禽、野兽肉类的比例越来越小。

——根据王明德、王子辉《中国古代饮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朴素的列宁装、干部服广为流行,旗袍、西装等民国年间的流行装束被看作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事物而被人们所抛弃。随着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城市居民整体饮食水平有所改善与提高。由于国民经济增长有限,并且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重生产,轻消费”等政策影响下,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仍然不高,普遍形成朴素节俭的生活方式。当时,党和政府也大力提倡勤俭节约的道德风尚。

——根据郑艳《新中国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饮食结构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居民形成朴素节俭生活方式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倡导朴素节俭生活方式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苏联出现了一次地名更改风潮,斯大林时代很多以人名命名的城市都更改了名称,如莫洛托夫(斯大林领导班子成员)市恢复旧称彼尔姆,伏罗希洛夫(斯大林时代的军界首脑)格勒恢复旧称卢甘斯克,斯大林格勒则改名伏尔加格勒。苏联这次地名更改风潮

A. 反映了苏联在文化上回归传统的倾向

B. 与当时政治气候的变动密切相关

C. 是在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

D. 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加盟共和国的控制

 

查看答案

有观点认为,现代科学虽然起源于欧洲,但早期明显承继了东西方古老的科学传统体系,甚至美洲原住民、太平洋诸岛的居民都对科学革命贡献良多——美国原住民的某些医疗方式被英国医疗研究所借鉴,波利尼西亚(太平洋中部岛屿)人提供的数据改变了西方人类学。以下判断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 东方传统科技是现代科学形成的基础

B. 科学革命在不同国家与地区同时发生

C. 欧洲殖民扩张是现代科学形成的因素之一

D.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西方文明的传播

 

查看答案

下图是16世纪至18世纪荷兰城市人口增长曲线图。

依据示意图可知

A. 荷兰城市人口的增长趋势与其兴衰基本同步

B. 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荷兰城市人口的增长

C. 阿姆斯特丹成为西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D. 三次英荷战争导致荷兰城市人口大为减少

 

查看答案

发端于德意志地区的新教向南传播至奥地利和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但基本上无法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本土。新教在西南方向的遭遇也基本相似,进入了比利牛斯山地区后,很难再往前推进。这种情况说明

A. 宗教改革的影响力极其有限

B. 地理因素决定了新教的传播

C.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互抵触

D. 南欧地区的天主教势力强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