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家普遍主张仁、义、礼、智、信,并且认为仁与东方的“木”相合,义与西方的“金”相合,礼与南方的“火”相合,智与北方的“水”相合,信与中央的“土”相合。这种思想表明了当时的儒学
A. 借助阴阳学说宣传独尊儒术
B. 钳制学术自由提倡学校教育
C. 糅合五行学说强化个人德行
D. 适应统治需要规范伦理秩序
有学者在描述先秦两个思想流派时说:一者是入世,强调人类的社会秩序,侧重维持人类等级的礼制;一者是出世,强调自然的内在秩序,侧重追求自然万物平等无碍的境界。由此可知,这两个思想流派分别是
A. 墨家与法家
B. 道家与墨家
C. 儒家与墨家
D. 儒家与道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姻情况 | 新式婚姻情况 |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假(男家备糕点、请柬、说明迎娶日期及各种注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家,俗称“过大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入席;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印章,新郎、新娘交换饰物;行三鞠躬礼;来宾贺词,各种答谢。 |
(1)根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姻较旧式婚姻的进步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婚姻习俗进步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存在生产资料微薄、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下等问题。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至1956年,粮食比上年增长200亿斤。1957年在此基础上又增长50亿斤。
——摘编自房成祥《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情》
材料二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979年《大包干歌》在小岗村不断传唱。这年秋收后盘点,小岗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75万公斤增加到6.62万公斤,人均收入由22元增至350元,小岗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
——摘编自人民网《“大包干”又到“大集体”——小岗村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中央引导农民所走的“组织起来”的道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小岗村率先试行的农村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一条农业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年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F2可能是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