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咸丰、同治时期清政府主要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单位:万两白银)。据此可知当时
A. 厘金收入持续增长
B. 农业税赋保持稳定
C. 商业财政异军突起
D. 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明朝后期,泰州学派的开创者王良,在继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将玄妙的“天理”世俗化,认为穿衣吃饭、担水劈柴,皆是圣人之道。这一思想
A. 重建了儒家伦理秩序
B.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C. 开启了近代哲学思潮
D. 反映了市民阶层旨趣
五代时因历仕四朝、官位不坠而被人称羡的冯道,北宋时则被斥为“无耻之尤”,受到士大夫阶层的严厉抨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完成了儒家伦理信仰的重建
B.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形成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D. 重塑了儒家传统道德秩序
唐玄宗时政事堂更名为“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机构。三省与宰相分离,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府署,独立于三省机构之上,宰相也由“坐而论道”的咨询者成为“参总庶务”的政务官。这反映出当时
A. 三省六部制实际上被废止
B. 宰相的职权范围有所扩大
C. 君主最高决策权得到强化
D. 三省合一制趋势开始出现
战国后期,吴越之地、燕、齐所产海盐的消费区域包括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楚国领土及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等国的大片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A.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B. 盐业官营促进了市场扩大
C. 多数民众以食用海盐为主
D. 经济交流的区域范围较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近代以来,坊者出国华商、华工的日益增多和西方势力入侵引发的“国籍”事件不断出現,传统的户籍制度在处理国籍事件上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失专门处理“国籍”问题的法律,国人逐渐出现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危机,许多的民众和海外华商的私自“改籍”事件,影响了淸政府的正常统治秋序,由此引发的涉外事件直接关系到淸政府作为主权国家的形象,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其中明确规定,“生而父为中国人者’,“生于父死以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均属中国国籍”,从而以使国家保护海外华人、华侨有了法律上依据,加强了海外华人、华侨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国籍法中的“血统主义”原则显然加强了对于华人、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和叶落归根的民族意识,促进海外华侨团结,动员海外华侨社会关心、参与国内的社会政治建设,无疑都起了不可抹煞的作用。
——摘编自缪昌武、陆勇《<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国籍条例》颁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