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对“西学”的价值,纪昀指出:西洋科技是一种“精密有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对“西学”的价值,纪昀指出:西洋科技是一种“精密有据之术”,“其制器之巧,实为甲于古今”,皆以“实证”为依据,“测验增修,愈推愈密”,故其“实有益于民生日用”。纪昀服膺西洋学术,却又对传教士播扬西洋学术的隐秘心态有睿智洞察:“欲借测之有验以证天主堂之不诬”。他指斥耶稣会士的说教是“夸诈迁怪,亦为异端之尤”,认为西法的文化“原典”便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后来纪昀对西学政策作了权威性的结论:“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这是十八世纪的中国为弥合中西文化巨大反差而提出的一个调解性方案,也是封建主义中国在西方冲击波即将到来前夕作出的维护自我生存的最初的反应。

——摘编于周极明《纪昀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纪昀有关西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纪昀“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观点的进步性。

 

 

(1)原因: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理学空谈心性,无益于国计民生;商品经济活跃带来文化新因素的潜滋暗长;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纪昀的个人文化视野。 (2)进步性:肯定西方科技,主张“节取其技能”,有利于冲破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禁传其学术”,有利于抵制西方宗教文化的渗透,传承传统文化;其观点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提供了源头;提出了应对西方文明冲击的最初方案。 【解析】 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理学空谈心性,无益于国计民生;商品经济活跃带来文化新因素的潜滋暗长;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纪昀的个人文化视野等角度分析。 第(2)问,“进步性”,根据材料信息“这是十八世纪的中国为弥合中西文化巨大反差而提出的一个调解性方案,也是封建主义中国在西方冲击波即将到来前夕作出的维护自我生存的最初的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肯定西方科技,主张“节取其技能”,有利于冲破传统观念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增加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禁传其学术”,有利于抵制西方宗教文化的渗透,传承传统文化;其观点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提供了源头;提出了应对西方文明冲击的最初方案等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4年夏末秋初,台湾海峡突然间炮声隆隆。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厦门的海岸炮兵连续发炮5000余发,猛烈轰击位于被国民党占领的金门岛距大陆沿岸仅3.5公里的港口。国民党守岛部队立即回击,蒋介石急调海空军支援金门。9月6日,国民党空军轰炸厦门的大嶝,三天后,海军也开始炮击梧屿白石炮台。至此,被西方冷战国际关系史所称的“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

——据张曙光《美国对华战略考虑与决策(1949—1972)》

材料二  美国1956财政年度对外军援资金预算计划(以百万美元计算)

 

 

 

地区

陆军

海军

空军

总数

远东

202.4

57.9

60.9

321.2

近东

131.0

13.3

42.8

187.1

美洲

2.2

8.1

10.4

20.7

欧洲

132.5

151.1

287.4

571.0

总计

468.1

230.4

401.5

1100

 

 

——据JCS(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致国防部备忘录(1955年2月1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台海危机”造成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1878年,日本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约占20%多一点,地主经济则不到18%,个体经济约占60%,189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上升到35%—40%,个体经济的比.重约占45%左右,地主经济也有所发展,但在比重上则降至17%以下。

——吕方和《简论明治维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主要措施,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政府在“原始积累”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为17—19世纪初的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中国

西方

清军入关《大清律》的颁布顺治帝颁布禁海令军机处设立八股取士康乾盛世广州“十三行”设立乾隆时《医宗金鉴》问世

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美国1787年宪法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启蒙运动工业革命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子以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系统的封建法律著作。其中专有校斛斗秤度一节,规定度量衡事务由太府寺管理,每年八月校准度量衡器具,地方上则由所在州县官校,并加盖印署方准使用。凡执行者不按规定校验,私造不合规定的器具使用的,都要分别受到杖刑。监校者没有发觉或知情不报者,都要治罪……在度量衡单位制和器具的制造上,唐宋时期除了重量单位仍用十六两为一斤外,其它单位都采用了十进位制……在标准器的制造上,景德年间(1004—1007),掌管内藏库的刘承珪,创制了两种小型精密的戥秤作为国家衡器的标准器:一种以两、钱、分、厘十进位制;一种以两、铢、累、黍非十进位制。两者互相参校,可以得到标准量值……又规定使用一百斤大秤时,必须悬于丝绳,称重时“却立以是,不可得而抑按”。自此,“奸弊无所指,中外以为便”。

材料二:通商条约规定度量衡互相折合办法,大致可以分为英制和法制两种……英制折算标准为:中国之一百斤合英制的一百三十三磅零三分之一磅,折合一关平斤为604.8克;中国之一丈合一百四十一英寸,折合一海关尺35.8厘米。法制折算标准为:中国之一百斤合法制六十六公斤零四百五十三克,折合一关平斤为604.5克;中国之一丈合三米零五十五厘米,折合一海关尺为35.5厘米。可见由英法两种度量衡制折算的海关单位量值不一致,它既不是当时清政府法定的营造库平制,也不完全合于各国当时行用的制度,故海关度量衡制本身标准不定,早已不成其为独立的制度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度量衡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度量衡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1926年苏联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

A. 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

B. 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

C. 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

D. 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