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面去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
B. 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
C. 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
D. 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
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记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B.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C.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必究
D.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
《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两者都看到了事物的反面
B. 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C. 两者都认为人性本善
D. 两者都采用类比法,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对“西学”的价值,纪昀指出:西洋科技是一种“精密有据之术”,“其制器之巧,实为甲于古今”,皆以“实证”为依据,“测验增修,愈推愈密”,故其“实有益于民生日用”。纪昀服膺西洋学术,却又对传教士播扬西洋学术的隐秘心态有睿智洞察:“欲借测之有验以证天主堂之不诬”。他指斥耶稣会士的说教是“夸诈迁怪,亦为异端之尤”,认为西法的文化“原典”便是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后来纪昀对西学政策作了权威性的结论:“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这是十八世纪的中国为弥合中西文化巨大反差而提出的一个调解性方案,也是封建主义中国在西方冲击波即将到来前夕作出的维护自我生存的最初的反应。
——摘编于周极明《纪昀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纪昀有关西学的观点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纪昀“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观点的进步性。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4年夏末秋初,台湾海峡突然间炮声隆隆。9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厦门的海岸炮兵连续发炮5000余发,猛烈轰击位于被国民党占领的金门岛距大陆沿岸仅3.5公里的港口。国民党守岛部队立即回击,蒋介石急调海空军支援金门。9月6日,国民党空军轰炸厦门的大嶝,三天后,海军也开始炮击梧屿白石炮台。至此,被西方冷战国际关系史所称的“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
——据张曙光《美国对华战略考虑与决策(1949—1972)》
材料二 美国1956财政年度对外军援资金预算计划(以百万美元计算)
地区 | 陆军 | 海军 | 空军 | 总数 |
远东 | 202.4 | 57.9 | 60.9 | 321.2 |
近东 | 131.0 | 13.3 | 42.8 | 187.1 |
美洲 | 2.2 | 8.1 | 10.4 | 20.7 |
欧洲 | 132.5 | 151.1 | 287.4 | 571.0 |
总计 | 468.1 | 230.4 | 401.5 | 1100 |
——据JCS(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致国防部备忘录(1955年2月16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台海危机”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台海危机”造成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材料二 1878年,日本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约占20%多一点,地主经济则不到18%,个体经济约占60%,189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上升到35%—40%,个体经济的比.重约占45%左右,地主经济也有所发展,但在比重上则降至17%以下。
——吕方和《简论明治维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主要措施,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政府在“原始积累”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