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要求各农村根据地的每个区、县均要建立读书班,各级政府要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强迫性识字,达到“普遍的能做报告,能看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标语和路条(通行凭证)”的标准。由此可知当时的扫盲教育
A. 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
B. 调动了民众的革命热情
C. 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D. 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
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起,洋务企业的管理体制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官办体制转变为由政府委派商人、招徕社会资本承办的官督商办体制,由独资经营方式转变为股份公司合资经营方式。这种转变
A. 根本上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B. 迫使政府放宽了民间工商业政策
C. 推动了商人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D. 完全照搬了西方企业的经营方式
1864年8月,清廷决定,将丁韪良翻译、总理衙门四名官员校改和润色的美国外交家惠顿所著的《万国公法》四卷刊刻付印,先印制300部,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清政府此举目的是
A. 加入欧美主导的国际体系
B. 废弃陈旧的宗藩体制
C. 全面了解西方的法律体系
D. 应对列强对华新挑战
如图为唐宋岁入钱币与实物数量统计趋势图。据图可知,8-11世纪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A. 货币经济长足进步
B. 经济重心南北均衡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自然经济有所发展
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面去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
B. 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
C. 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
D. 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
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而《续汉书・百官志》记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 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B. 可监察中央政府官吏
C. 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必究
D. 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