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涉及上帝观、自然观和人性观三个层面的重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为近代科学之树的破土而出松动了土壤,输送了营养。其含义是指宗教改革
A. 为近代科学发展消除了体制障碍
B. 为近代科学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C. 从根本上消除了科学与宗教对立
D. 直接呼唤了科学革命时代的到来
公元前5世纪前,雅典人将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等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泛称为“智者”。后来,“智者”专指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并以此获取报酬的教师。这一变化是雅典
A. 教育完善的反映
B. 经济发展的结果
C. 政治体制的产物
D. 文化繁荣的原因
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A. 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 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 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要求各农村根据地的每个区、县均要建立读书班,各级政府要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强迫性识字,达到“普遍的能做报告,能看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标语和路条(通行凭证)”的标准。由此可知当时的扫盲教育
A. 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
B. 调动了民众的革命热情
C. 有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D. 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特征
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起,洋务企业的管理体制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官办体制转变为由政府委派商人、招徕社会资本承办的官督商办体制,由独资经营方式转变为股份公司合资经营方式。这种转变
A. 根本上解决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
B. 迫使政府放宽了民间工商业政策
C. 推动了商人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
D. 完全照搬了西方企业的经营方式
1864年8月,清廷决定,将丁韪良翻译、总理衙门四名官员校改和润色的美国外交家惠顿所著的《万国公法》四卷刊刻付印,先印制300部,供总理衙门及各通商口岸对外交涉时参考。清政府此举目的是
A. 加入欧美主导的国际体系
B. 废弃陈旧的宗藩体制
C. 全面了解西方的法律体系
D. 应对列强对华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