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政治制约着服...

    有学者认为: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政治制约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

——李招娣《析近代以来服饰的政治元素》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认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这一认识进行论证、修改、补充或否定,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评分标准: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史实准确。主题观点史论结合逻辑表达一等紧扣材料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二等符合材料主题,观点基本合理只罗列史实,史实基本正确条理较清晰,基本符合逻辑三等基本符合主题,观点不够合理史实不够准确条理不清,缺乏逻辑示例:赞同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变革推动了服饰的变化这一认识论述:鸦片战争后,随国门洞开,西服等服饰开始传入中国,服装出现土洋并存的状况。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建立后,推动西装流行、中山装出现、旗袍改良,服饰出现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多元化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受两级格局和国内“左”的错误影响,干部服、列宁装、连衣裙等服饰一度流行,体现了朴素单一、政治色彩强烈的特点。改革开放后,随社会环境的改变,服饰变化呈现个性、新颖,美观、开放的特色。总之,近现代服饰由保守、等级森严、单调、呆板向开放、美观、方便、平民化发展的变化反映了国内的政治变革及社会变迁。 【解析】 评分标准: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史实准确。(12分)   主题观点(2分) 史论结合(8分) 逻辑表达(2分) 一等(9~12分) 紧扣材料主题,观点合理 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二等(5~8分) 符合材料主题,观点基本合理 只罗列史实,史实基本正确 条理较清晰,基本符合逻辑 三等(0~4分) 基本符合主题,观点不够合理 史实不够准确 条理不清,缺乏逻辑 本问探讨,需要结合史实说明,注意抓住角度“中国近现代政治史”,首先对材料观点表态,如赞同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变革推动了服饰的变化这一认识,其次结合史实说明,抓住四个重要的时间段,即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建立后、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抓住服装的变化和政治的关系作答即可,最后总结认识,阐述服装的变化特点,并说明与国内政治变革及社会变迁,即近现代服饰由保守、等级森严、单调、呆板向开放、美观、方便、平民化发展的变化反映了国内的政治变革及社会变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计划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这反映出战后日本

A.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成功

B. 统制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

C. 存在“泡沫经济”的巨大风险

D. 强化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查看答案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我要削减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承认联邦政府的权利与各州和人民所拥有的权利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都必须牢记,是各州组成了联邦政府,而决非是联邦政府创造了各州……今后,我将建议撤除经济发展和降低生产力的路障。”这一被称之为“里根经济学”的改革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 淡化意识形态分歧

B. 削弱联邦政府的过度干预

C. 加强联邦政府的全面干预

D. 鼓吹地方实行自治

 

查看答案

《农业调整法》实施以后,大农场主在市场价格低落的情况下“将地租给国家”,借此获得政府津贴。据统计,“新政”后大农场主出售自己的农作物收入比“新政”前增加了二分之一多,但农业资本家却大批解雇农业雇佣工人,以减少工资支出。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农业调整法》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B. “新政”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C. “新政”是为缓解资本家和工人的矛盾

D. 调整农业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

 

查看答案

1932年,美国全国的失业者举行向自都的“饥饿进军”,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与公然赞成法西斯主义的既有知识分子,又有议员。有的文教界、新闻界及宗教人士公开赞扬苏联的制度,认为只有实行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才能解决危机。这反映出“大萧条”

A. 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B. 意味这凯恩斯主义失灵

C. 使美国具备了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基础

D. 使资本主义制度失去活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