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美国记者尤布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 已明确私人工商业的地位
C.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重新定位个体经济的价值
国民党一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中国国民党对于加入本党之共产主义者,只能问其行为是否合于国民党主义政纲,而不问其它。对于此前争议付之澹望,惟相与努力于将来,以完成国民革命工作。”这一决议
A. 接受共产主义政策
B.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C.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D.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姚贤镐在《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一(1895)》一书中叙述:19世纪40年代中期,广州的进口量是上海的3倍多。到50年代中期则倒过来不及上海的一半。广东与上海贸易额的变化表明
A. 国内贸易迅速增长
B. 中国传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C. 上海开始取代广州贸易地位
D.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地位却拥有文化的知识阶层。到了秦汉时期,传统知识分子逐渐转变为思想依傍古人、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导致这一变化的文化因素是
A. 优先兴办教育
B. 科举制度的僵化
C. 背离传统礼制
D. 儒家思想的限制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了魏国李悝的一段话:“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居邑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李悝主张
A. 恢复西周的土地国有制度
B. 抑制新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
C. 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 精耕细作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清初,将明太祖谕令工部铸造铁牌严禁宦官干政的传说付诸实践,并利用修史的机会:将明代尚存争论的这一故事坐实。其根本目的是
A. 承袭明朝政治制度
B.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杜绝宦官干预朝政
D. 认定铁牌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