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爆发后,梁启超发表《新中国建设问题》,提出了“虚君共和”,君主立宪制被重新包装。但鉴于当时袁世凯态度暖昧不明,他最终放弃这一主张,拾起了民主共和制。梁启超思想的这一变化
A. 说明维新思想发生变异
B. 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的出现
C. 是特定时势影响的产物
D.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明清之交国破家亡,一些知名学者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他们破陈立新的精神与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与创新。据此可知
A. 精英人物更利于文化的传承
B. 明亡清兴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C. 意识形态变迁遵循一定规律
D.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中进步
《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北宋店铺,开酒楼的叫“张家酒店”“郑皇后宅后宋厨”,卖杂色的有“王道人蜜煎”“李庆糟姜铺”,开药铺的叫“孙殿丞药铺”“丑婆婆药铺”等。这反映出
A. 宋人重视商品的品牌效应
B. 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弛
C. 市坊制度在宋代已被打破
D. 宋代的商业分工更加细密
秦汉时期,在郡一级虽然也实行政治分工,设置许多官职,分别管理某项事务,但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都按郡守的指令办事。这表明秦汉时期
A. 中央对地方进行了严密的控制
B. 郡守职权专断,具有割据性
C. 出现了集权与分权的有机结合
D. 地方的决策方式仿效中央
阴阳家的代表邹衍在稷下学宫位于上大夫之列,他不满齐湣王的暴政,到了燕国成为燕昭王之师。在齐襄王时,邹衍又回到稷下学宫,并作为齐国使者出使赵国,但从未受到非议。该现象表明当时
A. 已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B. 阴阳家思想得到诸侯国认可
C. 诸侯对“士”实行宽容政策
D. 诸侯国注重从民间选拔贤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黄道婆是元代前期松江府人,曾漂泊到海南崖州从事很长一段时间的植棉和棉纺织劳动。黄道婆中年回乡后,看到家乡棉纺织生产的落后情况,决意使之改变。她向家乡人传授在崖州学到的整套棉纺织技术并结合内地传统的纺织工艺,进行改革:用她从崖州带回的棉种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种植的优良棉种;用双把手摇轧棉的搅车代替原有的用手剥脱棉籽;用绳弦大弹弓代替指拨线弦小弓;制成脚踏三锭纺车;借鉴和汲取黎族织造“崖州被”的经验和方法,发展汉族传统织造工艺,创造了具有江南特色的“乌泥泾被”。这些织物具有独特的风格,被称为“云布”,风行一时。在黄道婆逝世后,松江府地区很快成为全国植棉业的中心,乡人为她造墓树碑,建祠塑像,奉祀香火,敬如神祗。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黄道婆改革棉纺织技术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道婆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