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苏颂(1020-1101),泉州同安人。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
庆历二年,苏颂中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次年任江宁知县。熙宁六年,转毫州知州,八年,知应天府,九年,知杭州,熙宁十年又调朝廷修史。元丰元年知开封府。二年,改知瀑州,三年,知沦州,四年,召回吏部任职。元枯八年知扬州,再次出任地方官。在任地方官时,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如任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他“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欲内积水”,兴修水利,保田防灾。
嘉祐五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央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苏颂在中央任职期间,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校正编撰古籍,由此他广泛接触有关文献资料,为他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创造了条件。苏颂在中央任职的第二件大事是“李定事件”,他拒绝草诏任命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第三件事是他参与改革。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是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丰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他积极参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职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颂在仕途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颂对宋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4年6月《东方公约》草案提出后,法、苏两国为正式缔结公约积极开展活动。苏联分别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派代表访问苏联,三国都表示愿意参加拟议中的公约。同时,巴尔都(法国外长)访问了英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说服它们支持或参加《东方公约》。英国起先态度冷淡,后来在保留条件的前提下同意给予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则积极支持。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42年元旦,美、苏、英、法、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街首签,其余22个国家则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签署《东方公约》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方公约》和《联合国家宣言》签订的不同之处。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迈出了我国政治改革的决定性步伐。为实现解放思想这个重大政治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克服它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巨大破坏,以适应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政治体制的概念,破除了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僵化理解;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规划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十四大阐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基本纲领;十六大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十八大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的重大命题,阐明了实现更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的发展道路,确定了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和路径。
——摘编自奚广庆《试论现代中国政治改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政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时期我国政治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本主义起源于欧亚大陆的西端,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则是中国:远东和远西,恰是我们要进行对照和比较的两个不同范式。中国步入社会转型,是在与西欧几乎完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运行轨迹及转型期的起止年代亦不相同。如果说19世纪中叶后以英国为领头羊的西欧国家依次完成了工业化,那么中国的社会转型时至今日仍在进行中。用“工业化”这个标题来概括发展中国家社会变迁的动力、特征和进程,已为经济史和社会史学界广泛接受。可是,工业化一旦开始进行,就不仅仅是工业化的问题,它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从而与前工业社会产生种种差别与对立。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一个信息并拟定成观点,结合所学的中外史实对此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识形态的变化是为变化了的存在所决定的,并对不断变化着的存在发生着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封建意识形态是具有互补结构的一个完备的体系。前期是道家作为补结构,后期是佛教禅宗和道教。这种互补结构的存在,造成了中国文化思想史特有的重大现象,儒学靠补结构来维护自己的稳定性,补结构吸收反当外来文化喂养儒学。儒学在两千余年间成为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一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进化自然主义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更激进的思想家独占的思想……从这种意义上说,儒家神圣礼法的腐蚀及其为西方所侵害,都能被视为对所有社会准则的一种世俗的腐蚀。那些想到这个问题的人因对精神危机有深切感触而不禁激动。产生于这种危机的新传统主义最终在以下两种人之间锻造了一个联盟:从很早阶段就怀疑晚清现代化的人;像梁启超和康有为那样的初期的改良主义者,他们因非乌托邦的进化论似乎对革命的道德上的衰退提出了唯一前后一致的解释,而越来越感到沮丧。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思想界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并简析中国近代意识形态变迁的意义。
在著名的美国某公共舆论研究所所做的测验中,认为苏联会在二战后与美国保持合作的人数百分比由1944年4月的50%升至6月的53%,而相信英国会与美国保持合作的百分比却出现了略微的下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公众热切支持美苏合作
B. 英国已经降为二流国家
C. 重建二战后世界秩序的需要
D. 苏联的国际影响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