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中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材料表明
A. 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
B. 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
C.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
D. 儒家伦理决定王位继承
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这反映出国人会议
A. 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B. 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 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D. 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苏颂(1020-1101),泉州同安人。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
庆历二年,苏颂中进士,为宿州观察推官。次年任江宁知县。熙宁六年,转毫州知州,八年,知应天府,九年,知杭州,熙宁十年又调朝廷修史。元丰元年知开封府。二年,改知瀑州,三年,知沦州,四年,召回吏部任职。元枯八年知扬州,再次出任地方官。在任地方官时,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如任开封府界提点诸县镇公事时,他“建请浚自盟、白沟、圭、刀四河,以疏欲内积水”,兴修水利,保田防灾。
嘉祐五年,迁太常博士,仍兼校正医书官等职。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央任职,主要是编校古籍,历时九载。苏颂在中央任职期间,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是校正编撰古籍,由此他广泛接触有关文献资料,为他成为一个渊博的学者创造了条件。苏颂在中央任职的第二件大事是“李定事件”,他拒绝草诏任命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第三件事是他参与改革。元丰年间改革官制,是神宗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之一。元丰四年,他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他积极参加了官制改革,在革除宋代官、职和差遣的弊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颂在仕途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颂对宋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4年6月《东方公约》草案提出后,法、苏两国为正式缔结公约积极开展活动。苏联分别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派代表访问苏联,三国都表示愿意参加拟议中的公约。同时,巴尔都(法国外长)访问了英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说服它们支持或参加《东方公约》。英国起先态度冷淡,后来在保留条件的前提下同意给予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则积极支持。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42年元旦,美、苏、英、法、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街首签,其余22个国家则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签署《东方公约》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方公约》和《联合国家宣言》签订的不同之处。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迈出了我国政治改革的决定性步伐。为实现解放思想这个重大政治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坚决纠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克服它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巨大破坏,以适应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政治体制的概念,破除了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僵化理解;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规划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十四大阐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基本纲领;十六大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十八大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的重大命题,阐明了实现更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的发展道路,确定了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重点和路径。
——摘编自奚广庆《试论现代中国政治改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我国政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时期我国政治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本主义起源于欧亚大陆的西端,欧亚大陆的另一端则是中国:远东和远西,恰是我们要进行对照和比较的两个不同范式。中国步入社会转型,是在与西欧几乎完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其运行轨迹及转型期的起止年代亦不相同。如果说19世纪中叶后以英国为领头羊的西欧国家依次完成了工业化,那么中国的社会转型时至今日仍在进行中。用“工业化”这个标题来概括发展中国家社会变迁的动力、特征和进程,已为经济史和社会史学界广泛接受。可是,工业化一旦开始进行,就不仅仅是工业化的问题,它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从而与前工业社会产生种种差别与对立。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阅读材料,从中提取一个信息并拟定成观点,结合所学的中外史实对此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