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1 |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
对答2 |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藩……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A.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C.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稽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可知
A. 内阁学士形同虚设
B.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 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D.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正是因洞穿了花开花落的自然规律,基于对生命状态的理性认识,北宋诗人宋庠面对落花显得十分坦然:“先落后开应定分,一般迟日一般风。”这种情怀,完全洗却了以往“落花”诗中所寓的伤感情绪而自出新意。这一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 儒者实现了积极干预政治的理想
B. 儒者通过诗词以期提高政治素养
C. 理学整合了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
D. 理学研究方式影响着诗词的创作
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
A. 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 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 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 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 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 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C. 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 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军、刘贞晔等的《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二 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国家间贸易的扩大,对外投资的增加,资本的自由流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政府干预的减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现,通信技术的进展……推动了世纪经济的全球化。1995年世贸组织建立,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舞台,拥有行使决定的权力。
——摘自杰里.齐格勒的《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对第三世界来说,风险多于机会,代价大于利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于穿上了一件紧身囚衣。美国政府认为,中国进入世贸组织后势必造成失业狂潮,这样中国社会就会不稳定,政府就可能垮台。全球化是美国政治精英的一个重大阴谋,这在美国决策圈实际上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摘自马立诚的《最近四十年中国社会思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岀“美国靠贸易致富”的有效机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岀: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全球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