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解析】 根据材料“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可以得出观点一是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得出观点二是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观点一可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的消极影响进行回答;观点二可从明清时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民主思想产生、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等方面进行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摘编自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在21世纪都变成了问题。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

——摘编自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查看答案

下图为郑板桥的《兰竹芳馨图》和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两者共同点是

 

 

 

 

 

A. 注重意境,栩栩如生

B. 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C. 大胆创新,逃避现实

D. 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查看答案

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仁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论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 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 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 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 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漫画。其主要寓意可能是

 

 

A. 扩大经济合作范围融入全球化

B. 提升整体实力应对外部挑战

C. 打破地域障碍加强制度化建设

D. 减少贸易壁垒以便优势互补

 

查看答案

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工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

A. 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B. 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C. 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 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