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利玛窦(1552—161...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1583年来到广东,1601年到北京并长期定居,直至逝世。他穿儒服,钻研儒家典籍,交好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和李贽、徐光启是好友。在礼仪制度上他认为祭祖是中国人维系孝道的习俗,敬孔是“为了感谢孔子传下来的崇高学说”,与基督教并不冲突。这减少了“西学东渐”的障碍。

他留下中文著作二十多种。他还“以科学传教”,留下《山海舆地全图》,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等,对于缺乏公理化、系统化、符号化等科学体系的中国士大夫来说确实具有解放的意义。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既信教,又传扬西方科学和文化思想。

明末,以利玛窦为核心的来华传教士,带来了广泛的西学知识,也把中国的儒学、科技等介绍回欧洲,受到了启蒙思想家们的赞誉和推崇,甚至以儒学反对神权和专制。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能长期在中国停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利玛窦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1)原因:利玛窦熟练掌握中国语言和主流思想,与中国人交流的障碍基本上消除;利玛窦与中国的士大夫的交往密切;其丰富的知识得到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认同。 (2)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并对欧洲启蒙思想有所启示;利玛窦是一位“中西文化交融”的传播者。 【解析】 (1)依据材料中“穿儒服,钻研儒家典籍,交好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和李贽、徐光启是好友”得出:利玛窦熟练掌握中国语言和主流思想,与中国人交流的障碍基本上消除;依据材料中“交好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和李贽、徐光启是好友”得出:利玛窦与中国的士大夫的交往密切;依据材料中“徐光启、李之藻等人既信教,又传扬西方科学和文化思想”得出:其丰富的知识得到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认同。 (2)依据材料中“认为祭祖是中国人维系孝道的习俗,敬孔是‘为了感谢孔子传下来的崇高学说’,与基督教并不冲突”得出: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中“带来了广泛的西学知识”得出: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所学知识得出: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依据材料中“把中国的儒学、科技等介绍回欧洲,受到了启蒙思想家们的赞誉和推崇”得出: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向西方的传播,并对欧洲启蒙思想有所启示;依据材料所述总结利玛窦在“西学东渐”方面的地位,是一位“中西文化交融”的传播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爆发后,英国的战时宣传立即启动。1939年9月7日,新闻部正式形成,专门设有对美国的宣传部门。英国对外宣传的媒体主要是广播……英国驻美国的宣传机构有英国信息图书馆、英国新闻社和英国驻美大使馆。为了获得美国人民对英国的支持,英国在美国组织了一些规模大小不一的亲英团体,多次开展演讲和聚会等活动。

1939年9月至1940年4月“奇怪战争”期间,英国的宣传并没有大张旗鼓,影响有限。这一时期,英国政府试图改变弥漫美国的孤立主义舆论气焰,使美国人相信,德国胜利将会损害美国的利益和安全。1940年8月“不列颠之战”开始,英国宣传的目标十分清晰,即向美国显示英国在获得美国进一步的援助和支持下,一定会夺取最后的胜利,同时,对美国宣扬一种英美共同建立世界美好未来的思想。1941年下半年,英国宣传致力于进一步在美国扩大影响。英国信息部与英国驻美大使馆、信息图书馆和新闻社组成联系紧密的宣传网络。

——摘编自张瑾《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初期英国对美国宣传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末,在爱国人士纷纷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的压力下,清廷为挽救财政危机,于1903年3月发布“上谕”,承认“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准令成立商部,派载振等先订商律。1904年1月公布《公司律》,又由商部奏定《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0月起,施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及《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细目》,又颁《改订商标条例》《商部商标注册局办法》等。1906年颁行《破产律》和商部奏准的《奖给商勋章程》。1907年谕令各官署:从优奖励经营农、工、商、矿确有成效者。农工商部制定出《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改订奖励华商公司章程》。1909年完成《大清商律草案》。这是中国近代首次编定商事法典草案。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商业立法开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商业立法开展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500年来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进程中,西方世界自19世纪初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秩序主导者的接力棒在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之间相互交接。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基本上是一种“等级体系”。

——摘编自苏长和《从历史维度认识国际秩序的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奉为天条的西方“先进理念”,在21世纪都变成了问题。一是福利制度难以为继,“贪婪的1%”统治“受害的99%”的制度缺陷无法自我修复。二是民主政治制度发生异化,权力制衡、“选举驱动”、政治“媒体化”等使“内斗”加剧。三是国际公信力正在下降,热衷于采用军事手段推行其政治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极力向外转嫁危机。

——摘编自杨洁勉《西方困境与中国和平发展》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秩序需要新的价值理念和制度设计,因此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顺应世界格局演变的趋势、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举措,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坚实的现实基础。

——摘编自任洁《人类命运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导致西方秩序主导者发生变动的因素及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1世纪西方秩序陷入危机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查看答案

下图为郑板桥的《兰竹芳馨图》和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两者共同点是

 

 

 

 

 

A. 注重意境,栩栩如生

B. 着重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C. 大胆创新,逃避现实

D. 注重色彩的运用和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