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至19世纪,欧美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他们谋求一种隐喻,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类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这些作品主要表达
A. 对科学发展的期盼
B. 对理性社会的追求
C. 对自然风光的向往
D.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全球通史》)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
A. 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
B. 亚非地区将走向联合
C. 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由此建立
亚里士多德说:“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或是为世俗所鄙弃而无法获得人类社会组合的便利或因高傲自满而鄙弃世俗组合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袛。”这里强调的是古希腊的
A. 公民意识 B. 直接民主 C. 城邦政治 D. 人文主义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决定主要是
A. 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的不断围剿 B. 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
C. 促进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D. 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作准备
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有助于
A.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C.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
D. 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各地民众与外国传教士间的冲突层出不穷。但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出
A. 西方各国加强对华控制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缓和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