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以后,在三省之外设置大量的使职,这些使职“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可直接“入奏天阙”。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提高中枢效率
B. 杜绝权臣专权
C. 加强君主威权
D. 完善监察机制
南朝裴子野论及汉晋之流变时谈到,两汉之时“士庶虽分,而无华素之隔”,至东晋末年,“三公之子,傲九棘之家;黄散之孙,蔑令长之室”。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大一统政治遭到破坏
B. 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C. 佛教和道教势力兴盛
D. 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汉代规定:“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在门户上题字以示表彰),以兴善行。”该制度的推行意在
A. 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B. 调解宗族邻里纷争
C. 正风敦俗教化民众
D. 加强思想舆论控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海瑞在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的乡试中中举,自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后来进京参加会试,呈献上后来著名的《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这是他在家乡目睹当地的黎族人民和官府矛盾冲突后,提出的一些处理黎汉关系的合理建议。随后海瑞担任南平县儒学教授,有一次御史前来视察,他的同僚们都跪拜上级,唯独海瑞不跪,仅作揖。他认为学校是尊师重道之地,不应屈从下跪,因此被称为“海笔架”。做官以后的海瑞痛恨官僚士大夫的整天无所事事、不关心国计民生、鱼肉百姓的习气,经常以自己的方式大胆抗争。在他任淳安知县时曾订立《兴革条例》,条例规定官吏调转不许迎送,不许设大席;下级到上级参谒不许送礼;不许吏书勒索农民;不许馈送巡道官员的吏书银两。在当时官官相护、吏治凋敝的封建社会无疑是特立独行的。
——摘编自王治国《浅析海瑞的品行》
(1)根据材料,概括海瑞坚守居官之道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海瑞的品行。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8日,中国政府召集特别会议,决定对国际战局之方针:太平洋反法西斯各国应成立正式联盟,由美国领导,并推举同盟国联军总司令。要求英美、苏与我国一致实行对德、意、日宣战;联合各国约定在太平洋战争胜利结束以前,不对日媾和。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蒋介石还分别照会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建议由中、美、英、苏、荷五国订立联合作战计划,由美国领导执行。罗斯福16日复电,主张在重庆召集联合军事会议,即反轴心各国组织,由中、美、英、苏、荷诸国代表参加的军事会议。1942年1月1日,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约定加盟诸国“保证运用其军事与经济之全部资源”对抗法西斯国家,并且保证“不与敌国缔结单独之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张海峭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做出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设的作用。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法国素有“天主教会的长女”之称。第二帝国时期,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思想和教育被控制在教会手中。第三共和国初期,教权主义者活动猖狂,在讲坛上愤怒斥责共和国的主教比比皆是。1879-1899年,法国温和共和派掌权。1879年起,身为温和派的教育部部长费里开始对教育实行世俗化改革。首先他提出了两项草案,消除了神职人员在大学的影响力。紧接着,他又起草了一个教育改革法案,明令禁止未获授权的宗教团体办教育。1880年,费里受命组阁,法国在1881-1882年通过法律规定7岁至13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世俗化义务教育。费里政府还决定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义务教育,而宗教教育只能在校外进行;建立起一批新型的公立女子中学,消除了少女是在“教会的双膝上”成长的状况。费里并不力求彻底改变教育面貌,他多次阐明改革的防御性质:问题在于保护共和国免遭教会破坏,而不是侵犯宗教原则。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费里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教育改革为例,简析费里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