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清朝设商部,后将工部并入而改称农工商部;又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改户部为度支部,仍管财政。上述史实表明清末政府改革
A. 照搬西方,具有盲目性
B. 机构杂陈,难有作为
C. 趋向近代,具有进步性
D. 固守传统,维系专制
南宋时俗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江南常患粮不足,所谓“江南地阻人稠,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这说明明清江南地区
A. 农业生产已然衰退
B. 经济结构明显变化
C.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 商业贸易尤为兴盛
唐高宗以后,在三省之外设置大量的使职,这些使职“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可直接“入奏天阙”。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提高中枢效率
B. 杜绝权臣专权
C. 加强君主威权
D. 完善监察机制
南朝裴子野论及汉晋之流变时谈到,两汉之时“士庶虽分,而无华素之隔”,至东晋末年,“三公之子,傲九棘之家;黄散之孙,蔑令长之室”。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 大一统政治遭到破坏
B. 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C. 佛教和道教势力兴盛
D. 门阀士族垄断政权
汉代规定:“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在门户上题字以示表彰),以兴善行。”该制度的推行意在
A. 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B. 调解宗族邻里纷争
C. 正风敦俗教化民众
D. 加强思想舆论控制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海瑞在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的乡试中中举,自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后来进京参加会试,呈献上后来著名的《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这是他在家乡目睹当地的黎族人民和官府矛盾冲突后,提出的一些处理黎汉关系的合理建议。随后海瑞担任南平县儒学教授,有一次御史前来视察,他的同僚们都跪拜上级,唯独海瑞不跪,仅作揖。他认为学校是尊师重道之地,不应屈从下跪,因此被称为“海笔架”。做官以后的海瑞痛恨官僚士大夫的整天无所事事、不关心国计民生、鱼肉百姓的习气,经常以自己的方式大胆抗争。在他任淳安知县时曾订立《兴革条例》,条例规定官吏调转不许迎送,不许设大席;下级到上级参谒不许送礼;不许吏书勒索农民;不许馈送巡道官员的吏书银两。在当时官官相护、吏治凋敝的封建社会无疑是特立独行的。
——摘编自王治国《浅析海瑞的品行》
(1)根据材料,概括海瑞坚守居官之道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海瑞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