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 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 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 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 “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 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太湖流域开发较早
B. 统治者“不抑兼并”
C.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石刻反映了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西北角的“平权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图文信息说明当时的苏州城
A. 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B. 草市遍布城内各处
C. 商帮大多聚集于此
D.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A. 草市中有夜市
B. 江南市镇兴起
C. 村寨出现草市
D. 专业市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