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出的清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A.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B. 土地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C. 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的特点
D. 粮食作物栽培技术显著提高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时间跨度从春秋至五代。该书以春秋“三家分晋”为起点,且开篇在没有事实叙述的背景下对该事件进行了批判。这说明
A. 历史解释以历史事实为基础
B. 三家分晋是历史的一大倒退
C. 作者开创了全新的史学体例
D. 个人政治观念影响史书编撰
宋元明时期,浙江金华浦江县的郑氏家族影响巨大。在《宋史》《元史》《明史》中都以“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列传,明建文帝还为其亲自题写“孝义家”匾额。元末农民军进入浦江县,都相互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这一现象表明
A. 社会伦理价值取向趋于一致
B. 农村社会关系趋于和睦稳定
C. 下层人民斗争手段趋向理性
D. 社会秩序依赖世家大族维持
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
A. 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 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 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 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
宋代皇帝的地位相当稳固,没有谁能够同他分庭抗礼,更不可能取而代之。以宰相为首的外朝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皇帝滥用权力,作为皇帝分割外朝权力工具的内朝大体上不存在。这反映出宋代
A. 皇权、相权都有所加强
B. 皇权与相权是此强彼弱
C. 制度完备,行政效率高
D. 行政监督体系非常严格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的剧烈变动
B.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