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优先工业化,最终形成了“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这说明
A. 工业化道路应服从于所有制改造
B. 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D.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国人民将和美英苏法各大国的人民,……共同建设一个‘巩固的与持久的’世界和平”;国民党六大的外交决议案写道:“世界和平之组织,已于旧金山会议见其端倪,吾国将不吝一切之努力,以助成集体安全永久和平之确立。”这表明当时
A. 国共两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B. 国共两党内外政策达成了一致
C. 中国已得到世界大国的认同
D. 抗战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历史
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材料表明
A. 知识分子完全传承了西方的启蒙思想
B. 维新思想承载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
C. 近代中国进入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时期
D. 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
1872年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得到清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和民间商人集资入股,在长江航运业竞争中击败英美航运公司,发展迅速;1884年,李鸿章在坚决反对轮船招商局众董事提出的民营化主张后,将上海轮船招商局实行了国有化,此后它在“中国水域轮船航运业的统治地位很快消失了”。这表明
A.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 轮船招商局改变中国航运业的落后面貌
C. 清政府应该加强对航运业的全面控制
D. 洋务企业的发展受观念更新滞后的制约
明、清先后出现两次“研究日本”的高潮。明嘉靖、万历年间,因倭寇海患,《筹海图编》和《日本考》等研究日本的专著问世;清末,随着日本侵华加剧,再次引发“研究日本”热。这表明当时
A. 知识分子的治学特征之一是研究经世学问
B. 政府大力提倡知识分子研究中日外交关系
C. 知识分子的研究重心在于改善中日的关系
D. 知识分子持天朝上国的心态研究日本变化
汉武帝在货币改革中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白鹿皮币仅针对王侯宗室,规定他们在朝勤聘享时必须使用皇家上林苑出产的、每张售价40万钱的白鹿皮作为玉璧的衬垫;白金币由中央政府专向富商豪民发行,作价奇高。这一举措表明汉武帝旨在
A. 削弱地方封国势力
B. 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C. 加强汉朝集权政治
D. 维护社会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