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
A. 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B. 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C. 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
D. 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潮流
《十二铜表法》规定:“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前326年《博埃得里亚法》规定:所有债务奴隶“除了那些因犯罪而受罚的人外,任何仍在接受惩罚的人均不应受捆缚或监禁,所欠的钱款应当用债务人的财产而不是躯体来偿还。”这一变化反映了罗马法
A. 确立了债权人不承担债务风险的理念
B. 强化了债权人的风险责任意识
C. 由人身性债权逐渐向财产性债权过渡
D. 成为现代债权制度的法律依据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在农村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改革;近年来,发端于贵州六盘水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已在多地启动实施。这两次改革
A. 使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
B. 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 促进私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
D. 利用市场激活农村资源
建国初期,围绕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党内出现了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优先进行生产关系的改造,一种观点则侧重于优先工业化,最终形成了“一化三改,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但在实践中,却出现了“一化滞后,三改超前”的状况。这说明
A. 工业化道路应服从于所有制改造
B. 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
C.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D.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脱节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国人民将和美英苏法各大国的人民,……共同建设一个‘巩固的与持久的’世界和平”;国民党六大的外交决议案写道:“世界和平之组织,已于旧金山会议见其端倪,吾国将不吝一切之努力,以助成集体安全永久和平之确立。”这表明当时
A. 国共两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B. 国共两党内外政策达成了一致
C. 中国已得到世界大国的认同
D. 抗战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历史
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材料表明
A. 知识分子完全传承了西方的启蒙思想
B. 维新思想承载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
C. 近代中国进入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时期
D. 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