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出现“典卖现在之产,稀图未然之益,合什伯小分为一大股”的典卖地产投资工商业的现象。而山东人刘滋世卖田20余亩还债,以所余10两白银经商,结果起家致富,20年后,“田连阡陌,家累数万金”。材料说明
A. 商人购田阻碍扩大再生产
B. 土地经营市场化现象开始出现
C. 出现地权与资本相互转化
D. 政府已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A. 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B. 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
C. 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D. 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对于秦始皇“焚书”事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述为“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而东汉王充在《论衡·书解》中则记述为“秦虽无道,不燔诸子,诸子尺书,文篇俱在”。据此可知
A. 两种记述因差异过大均不足为信
B. 历史记述会因依据不同而相异
C. 各种历史记述都需通过考古实证
D. 时间性决定历史记述的真实度
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下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上有条垂直线,意为行动要正,目不斜视。下图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易经》中“君子进德修业”的“德”指道德、品行。德字的嬗变可用于研究
A. 绘画艺术的起源
B. 官府垄断教育的状况
C. 儒家思想的渊源
D. 秦朝统一文字的原因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章》。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慰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 中国 | 外国 |
19世纪40—60年代 | 签订《南京条约》;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英国、法国、美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19世纪末20世纪初 | 签订《马关条约》;维新变法运动兴起;辛亥革命爆发 |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航天、电子计算机等领域,中国已走在世界前列;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被称为“新四大发明” |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
材料为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