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孜上奏指出:“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这反映了
A. 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
B. 真正拥有“相职”的是内阁辅臣
C. 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D. 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共同限制
钱穆认为,中国政制之演进,约得三级。第一级,“由封建而跻统一”;第二级,“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第三级,“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从演进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A. 推行科举制是士人政府形成的标志
B. 政权统治基础逐步扩大化和民众化
C. 共同趋向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儒家思想正统化影响三级政制演变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宣慰司
D. 行中书省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
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
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
《荀子》称:“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B. 设立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推行郡县制,加强控制地方
在谈到我国古代农民心中的理想社会的时候,有学者认为,农民心中的最理想的国家形态其实是“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他们喜欢把官吏称为“父母官”,他们心目中的皇帝应当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宗法血缘关系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