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
A. 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 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
C. 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 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
“百姓怕官”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常态。鸦片战争时,广东传出“百姓怕官,官怕洋鬼”的民谣。战后,广州民众成功地阻止英人入城,又有“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民谣。民谣的发展:
A. 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反清斗争
B. 表明官民关系被彻底颠覆
C. 说明清政府利用民众反侵略
D. 说明民众成为反侵略主力
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
A. 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B. 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 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D. 民众抵制西方文明
清顺治二年(1645年)宣布废除匠籍,工匠编入民籍,官府需工役则出银雇募。这一做法
A. 导致工匠收入减少
B. 使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 促进了手工业发展
D. 导致官营手工业被民营超过
甲午战争后,由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组成的清流派借机攻击洋务派,认为其努力的前数十年乃“粉饰之局”。他们的言论往往与民族主义、爱国情操、圣人之道联系在一起,颇能“坐致时誉”。这说明清流派
A. 主张政治改革
B. 具有空谈作风
C. 反对洋务运动
D. 践行经世思想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A. 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 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