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欧洲,随着识字人群的扩大和人们读书热情的高涨,私人和公共的借阅图书馆遍布各主要城市。各种书刊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出现了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出版商,小印刷所则更为普遍。这些状况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转型
C.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D. 有助于启蒙运动的深入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指出:“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
A. 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B. 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C. 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D. 法庭只按着契约来宣判
201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三法合一”,并增加了简化投资手续、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新内容。此过程反映出中国
A. 对外开放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B. 为加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准备
C. 基本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D. 通过完善法律文件保障和推动对外开放
西柏坡纪念馆内的一块展板上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当年我党做出这些“规定”的主旨是
A. 加强执政党工作作风建设
B. 突出革命导师的崇高地位
C. 防范个人崇拜在党内出现
D. 加强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捣毁孔子牌位,焚烧古书;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打着儒家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
A.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冲击
B. 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C. 儒家文化自身在不断与时俱进
D. 近代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
马克思在《欧洲的金融危机——货币流通史片断》中说,“对亚洲的商品输入在1697年不到英国出口总额的五十二分之一,而1822年已经达到约十四分之一,1830年达到九分之一,1842年达到五分之一强。”这一变化促使
A. 中国自然经济受到了冲击
B. 洋务派开始创办了近代民用企业
C. 中英贸易逆差日益扩大化
D. 西方棉纺织品完全占领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