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
A. 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
B. 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改变西方建筑理念
C.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
D. 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
《全球通史》记载:“在以后的10年中,中国在蒋的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铁路的里程数几乎增加了一倍,现代化公路的里程数也增加了三倍。1932年取缔了国内关税关卡。”这些进步
A. 反映出国内工业技术进步
B.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高潮
C. 有利于国内市场发展
D. 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复苏
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
A. 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B. 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 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 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中国不断为世界创造惊喜……并不断地在国际场合上发出自己清晰有力的声音。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79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是我们永远需要铭记的。”第一扇“窗”是指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建立深圳出口特区
C. 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D. 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这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 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 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 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 大家伙对他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