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这反映出
A. 国共两党阶级矛盾已经消除
B. 民主与科学仍是时代的主题
C. 国民党已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D.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1895年5月7日《申报》说“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苟能坚持战议,虽彼战屡胜,我战屡败,然两军相见,败者固多丧失,胜者亦不能毫无损伤。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作者认为
A. 国人对中日国情认识出现偏差
B.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历史必然
C. 坚持持久抗战就能取得战争胜利
D. 国人缺乏反省沉浸天朝上国梦境
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
A. 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B.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C. 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 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
唐代有应举人预投省卷和行卷的做法,目的在于使考官了解应举人平日所学,以避免仅由一次考试定取舍可能造成的失误,统称“公卷”。宋仁宗罢公卷,至此国家统一文化考试以外的干扰因素,尽行废去,此举
A. 打击了庶族政治力量
B. 消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C. 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
D. 强化了国家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心“德”管,(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认为《黄帝内经》
A. 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 强调了中医医德的重要性
C. 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 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
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A. 形成契约精神
B. 规范商业行为
C. 履践重农抑商
D. 出现货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