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曾说:“熹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
A. 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
B. 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
C. 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D. 为理学的发展做了铺垫
下表为不同时期关于均田制下小农受田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从北魏到唐朝前期
时期 | 内容 | 出处 |
北魏 |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亩,一夫一妇可受田140亩。 | 《魏书·食货志》 |
隋朝 | 隋朝隋文帝“发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狭乡每丁才至二十亩”。 | 《隋书·食货志》 |
唐朝 | 太宗巡幸至灵口(陕西临潼),“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 | 《册府元龟》 |
A. 社会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B. 生态恶化导致耕地锐减
C. 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土地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B. 城市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
C. 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
D. 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交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时,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历十一年之久。这将会导致
A. 土地兼并加剧
B. 大量自耕农出现
C. 有效保护非耕地
D. 田庄经济产生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
A. 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 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
C. 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D. 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