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1)根据材料,“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弊”的主张?

材料二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材料三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阶段。明中后期以至清前期,封建农耕文明在唐宋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突破,并在此基础上明显出现了工业文明萌动的迹象和近代化的趋向。但这时已经远远不能和西方的巨大飞跃相比。殆及降至周期性盛衰低谷的清中期,这种强弱对比的反差更为鲜明。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下)》

(3)概括材料三中的观点。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分期依据。

 

 

(1)涵义: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崩溃。 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生产力进步;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 主张:儒家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2)政治上: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经济上: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时、空限制、交子的出现;自晚唐两税法改革后(或租佃制发展),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文化上:宋代理学诞生,儒学思想进一步走进广大平民的日常生活或世俗文化流行。 (3)观点: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 依据:①经济上,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②科技上,新航路开辟,中西交流,西学东渐;③思想上,明清早期民主思想,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④文学上,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红楼梦》等长篇巨著; 【解析】 (1)涵义:根据材料“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可知周文周文疲弊指的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之间争霸战争;铁力牛耕的出现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各国为实现富国强兵实施变革变法,废除西周旧制;新兴的地主阶级阶级出现,要求获得政治权力。 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主张恢复周礼,实行礼治,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坚持以民为本,反对苛政战争。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强调严刑峻法,维护君主利益,主张加强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2)理由:此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解答。政治方面:钱穆认为宋代以前基本上是贵族社会,而宋代“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这与宋代科举制度发展有关。宋代科举制发展,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经济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界限,而且出现了交子,随着租佃制的发展,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思想文化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宋代承接唐代三教合流趋势,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世俗化。 (3)观点:根据材料“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可知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史开始于明清之际,由此得出观点:中国近代史起于明清之交。 依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科技、思想文化上进行分析,找出明清之际社会转型特征。经济上:明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科技上:根据材料“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交流,传教士来华促成“西学东渐”;思想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之际出现了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早期民主思想,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文学方面:市民阶层壮大,推动市民文学的发展,古典小说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红楼梦》等长篇巨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D.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查看答案

罗马共和国末期,控制政权的军事将领一方面推动一系列法律的颁行,另一方面又不经任何法律手续拟定“公敌宣告”名单,宣告名单上的人为公敌,任何人都可直接杀死“公敌”并获得赏金。“自然法之父”西塞罗就因被列入名单而遭刺杀。材料反映出

A. 罗马统治者缺乏法律观念

B. 自然法精神不利于罗马的扩张

C. 罗马法的效用受制于强权

D. 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查看答案

早期罗马法中妇女没有立遗嘱权。到了哈德良皇帝时代,在一些法学家的解释中,可以看到妇女在不实行买卖婚的情况下可立遗嘱,只要她们不小于12岁,而男性则一般需满14岁才可立遗嘱。据此可知,哈德良统治时期

A. 女子有条件获得罗马公民权

B. 男性经济权利开始低于女性

C. 男女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地位

D. 女子法律地位有条件得到提高

 

查看答案

《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 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B. 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C. 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

D.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查看答案

亚里士多德说,陶片放逐法之定立是为了防范那些权高位重者,而在该法出台后的前三年内,人们放逐的都是僭主的朋友。然而在第四年,它也被用于除去那些看起来过于强大的人。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该法

A. 维护民主制度的效果

B. 防范僭主政治的无力

C. 执行的盲目性随意性

D. 打击精英人物的倾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