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反映了明朝

A. 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B. 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 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A 【解析】材料“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故选A;结合所学,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排除B;秦朝的朝议制度属于集体议事制度,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事权的分割,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宋画家马远开创了残景山水的画风,他在整个画面的一角、半边上做文章,创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这一做法

A. 开创了北宋风俗画的先河

B. 描述北方山河的雄健壮阔

C. 隐讽南宋半壁江山的政局

D. 由注重写意转向抽象象征

 

查看答案

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A. 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B. 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 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查看答案

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A. 宗教信仰逐步确立

B. 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 人本意识日益显现

D. 宗法观念的制度化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与探索,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到失败。这就教训了孙中山,所以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一九二三年决策,一九二四年正式开办黄埔军校,并决定由蒋介石当校长。

——曾庆榴:《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

(1)依据材料,分析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

材料二  陈云在1935年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从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蒋健农:遵义会议后中国的历史性转折》

(2)材料中所说“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是谁?遵义会议的意义何在?

材料三  整体而言:战时国民政府海外派兵的谋划与行动有何重要的意义:其一,强化了英、美对日本南进战略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抗击日本军事侵略的军事同盟的尽快形成与切实维护;其二,在中南半岛地区牵制和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日军,对打击日军南进部署……有重要作用;其三,有助于国民政府争取外来援助和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当然,其中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国民政府将过多的精力置于争取国际合作和外来援助,却没有适时、妥当地处置中国国内政治和自身改革问题,结果因自身的弱点在战后国内外诸多重大事务的处置中陷于被动境地。

——张智丹《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海外派兵问题研究》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评价中国远征军的抗战?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

材料二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独立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猛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君学”,但他和很多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都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这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本不同之点”。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第1,2卷

(3)依据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4)综上,分析中华文化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