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
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
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 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 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 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在不断变革,下表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的梳理,表格内容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
两汉 |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
隋朝 |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
唐末 |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 宣扬以德治国
B. 辩护政治法统
C. 推动经济交流
D. 加强民族融合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A.普遍推行郡县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恢复宗法分封制 D.用权术驾驭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