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完成
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的部分
序号 | 人物 | 备注 |
2 | 牛顿(1642〜1727) | 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
4 | 孔子(前551〜前479) | 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
6 | 蔡伦(?〜121) | 中国造纸术的重大改进者。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 |
9 | 哥伦布(1451—1506) | 发现美洲新大陆。 |
10 | 爱因斯坦(1879〜1955) |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 |
11 | 马克思(1818〜1883) | 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
18 | 秦始皇(前259〜前210) | 开创了中国政治和文化统一的格式。 |
20 | 毛泽东(1893〜1976) | 领导共产党夺取政权并在以后的27年中,对这个大国进行相当规模的改造。 |
23 | 马丁路德(1483〜1546) | 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
24 | 哥白尼(1473〜1543) | 发表《天体运行论》,推翻地心说,建立日心说。 |
25 | 瓦特(1736〜1819) | 蒸汽机的重大改进者。 |
27 | 乔治华盛顿(1732〜1799) | 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担任美国首届总统。 |
38 | 爱迪生(1847〜1931) | 有数量巨大的一千多种发明。 |
73 | 卢梭(1712〜1778) | 提出“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 |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力量是多元的。从上表中任选三位或三位以上杰出人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官僚体制是中国古代重要行政管理的形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其势不得不变,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悉、左悉、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现“变局”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两位宰相的共同主张。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A. 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 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 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 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表说明
时代 | 政区名称 | 北方数量 | 南方数量 |
秦末 | 郡 | 34 | 13 |
西汉元始二年(2年) | 郡、国 | 71 | 32 |
西晋太康元年(208年) | 州 | 11.5 | 7.5 |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 道 | 7 | 8 |
唐元和八年(813年) | 路 | 8 | 15 |
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
C. 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