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宋太宗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所说的“内患”主要指
A. 宦官专权
B. 武将跋扈
C. 农民起义
D. 外戚干政
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 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 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华
C. 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 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 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西汉中、外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C. 元朝行省制度 D. 明朝内阁制度
秦、隋两个王朝国祚短促,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他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 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
B. 开辟了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运输通道
C. 修筑了规模庞大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
D. 推行了思想统一服务政治统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