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边是我国古代某一生产工具的插图,有关该图工具的正确叙述是 A. 农业播种技术的...

下边是我国古代某一生产工具的插图,有关该图工具的正确叙述是

A. 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 促进汉代粮食产量增加

C. 用于农业灌溉

D. 被称为“水排”

 

C 【解析】 材料图片反映的是筒车,用于农业灌溉,故C正确;筒车与农业播种无关,故A错误;筒车属于唐朝,不是汉代,故B错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都江堰水利工程兴修于

A. 夏商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文化与秦的兴衰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问题都是农战、攻伐、垦荒、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秦人虽然居于周人的故里,但西周的礼乐制度在秦人那里却保留较少,因此,秦人的“尊尊”、“亲亲”观念相对而言是比较淡漠的。他们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外来文化中的有用因素易于吸收和融合,并整合于秦文化之中。……如果说,战国时代的邹鲁文化是对西周礼乐制度文明的继承,那么此时此刻的秦地文化则是对西周技艺文明的发展,他们是从不同的领域和方面,共同继承和发展了西周文化,为秦统一六国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田文棠、杜乃俭《秦文化的历史构成与现代诠释》

材料二  秦文化产生于秦人、秦族、秦国,秦始皇虽然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新政权,这个政权的统治阶级仍然是秦人,它不可能改变来源于它们、至今仍然影响着它们的文化。……秦人由一个西陲大夫加入到诸侯的行列,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战国群雄割据中又连连挫败其它六国,称雄中国。秦国的胜利,与其说是战争的胜利,不如说是政治的胜利,是秦文化政策的胜利。正是这种实践的成功,助长了秦人的功利主义,导致了功利主义的膨胀,驱使秦始皇继续执行秦国政策,以秦国政策为本,兼并其他文化。

——摘编自胡鸣焕《秦亡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文化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秦文化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56年表示:“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许多不服从地方管制的事情。本人深信,迟早我们会解决这种状况。我想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全国警察局长在给沙皇的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农奴制度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民编成的,便更加危险了。”原沙皇政府财政大臣康克林看到农奴制阻碍俄国工业的发展时说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就如同处于某种野蛮状态,如果同高度文明的民族发生冲突,就会成为大的“祸害”。克里木战争失败后,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直截了当地声称:“我们不能再欺骗自己了……我们比一等强国虚弱和贫穷,另外,我们不但在物质方面,而且在智力资源方面(尤其管理方面)比它们贫乏。”

——扎依翁契科夫斯基《俄国农奴制废除》

材料二  上层统治阶级主流对改革的正确认识,与他们的整体素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官僚的升迁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程度,而非门第出身。于是,19世纪30~40年代,官僚中间出现了一批接受过良好教育,勤于思考,对即将进行改革的纲领及实施方式意见相近的人,当时被称为自由派官僚。自由派官僚分布在政府各部门,它同自由派社会活动家、学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改革是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否定,对新制度和新思想的认同。俄国1861年改革既废除了旧的根本阻碍俄国前进的落后的农奴制度,又在此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为俄国的近代化构建了基本框架。

——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上层统治阶级对农奴制危害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斯为积极之目的也。

——1919年《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20年10月31日,苏俄外交人民委员齐契林致函孙中山,表示坚信中国人民“将会走上与帝国主义的世界性压迫进行斗争的道路”,希望建立贸易关系和相互友好合作。随后孙中山与苏俄越走越近,思想上也完成了以“英美为师”到“以俄为师”的转变。在著名的《孙越宣言》中,两国达成了反对世界列强进行民族压迫等一系列的共识。在孙中山的文章著作和讲话中,都能体现出那种昂扬向上的国际主义般的民族主义精神和与世界各民族并驾齐驱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陈天翔《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化及对中华民族的构建》

材料三  我们今日要把中国失去了的民族主义恢复起来,用此四万万人的力量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这才算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天职。列强因为恐怕我们有了这种思想,所以便生出一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主张世界主义来煽惑我们。说民族主义过于狭隘,应该提倡世界主义。近日中国的新青年主张新文化,反对民族主义,就是被这种道理所诱惑。但是这种道理,不是受屈民族所应该讲的。我们受屈民族,必先要把我们民族自由平等的地位恢复起来之后,才配得来讲世界主义。

——1924年《民族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思想转变的背景以及由此展开的实践活动。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并说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特点。

 

查看答案

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朔元年冬十一月,诏曰:“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有司奏议曰:“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的通称)举孝廉,所以化元元(老百姓——笔者注),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有言行修着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

——杜佑《通典》卷十四

材料三  汉用察举……其失也,有增年矫貌之举,有窃声盗名之徒。魏晋南北朝取士官人,用九品中正之法……及其末流,毁誉失实,专向阀阅,论者非之。唐鉴其失,普行科举……迄乎末流,帖经(《(通典》:“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五、六者为通”)之制日盛。大抵历朝取士之制,各有得失,今后举行考试,要在为政者鉴古观今,集中外古今之长,而舍其短,则能事尽矣。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的考核标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九品官人法”实行的背景,并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一选官制度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