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法史》记载:“《十二表法》中包含一些以和异邦人的复杂关系为前提条件的规范,比如涉及‘要式买卖’,意思是说,对异邦人不适用时效取得制度,人们永远可以针对异邦人行使追夺权。”这反映了《十二表法》
A. 只处理与异邦人的关系
B. 不保护异邦人权利
C. 优先保护罗马人的权利
D. 调节帝国经济纠纷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把部落和氏族束之高阁吧!”是古代雅典一次改革后流行的谚语。与此谚语流行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是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C.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D. 向全体公民开放官职
孟心史《明史讲义》载:“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导致明代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皇权旁落,朝廷吏治腐败
B. 废除丞相,君主专制强化
C. 设置内阁,权力中枢内移
D. 权分六部,制约机制形成
唐代贡士如果通过科举考试,仅取得进士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出现了“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据此可知唐代科举
A. 摒除门第间的差距
B. 促进社会阶级流动
C. 世族权门仍占优势
D. 选拔标准客观公正
史学家白钢认为: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在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文化上则推行蒙昧主义。纠其历史根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有权就有一切根源于宗法制
B. 家长制根源于王位世袭制
C. 官僚政治根源于中央集权制
D. 蒙昧主义根源于百家争鸣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彊乘弱,兴师不请天子。”材料主要表明当时
A. 诸侯争霸危及中央集权
B. 周召二公开启古代丞相制度
C. 礼崩乐坏局面已经出现
D. 天子过失冲击国家宗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