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 达尔文的进化论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三国演义》开篇叙述了东汉末年各地的灾害和异常的自然现象,比如青蛇降落、洛阳地震、雌鸡化雄、山岸崩裂,随后蔡邕上书认为是宦官乱政的结果。对这种政治思想评述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儒学天人感应的思想
B. 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
C. 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
A. 王羲之
B. 张旭
C. 柳公权
D. 颜真卿
“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 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 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 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 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张世英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康德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人权与神权继续斗争的同时,使人权进一步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表明康德强调
A. 人的理性意识的重要性
B. 人权和神权的斗争永恒存在
C. 只有理性才能解放人性
D. 理性思想高于天赋人权理论
《中国通史》写道,他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官长,其主张在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认为需要礼仪来教导民众,还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虽然他不能人孔庙配享孔子,但他的思想却融入到中国古代的统治术中。这里的“他”应是
A. 孟子
B. 荀子
C. 董仲舒
D. 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