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说道:“(罗马法)是由大自然确立起来的,通过健全的理智方能发现,而且对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民族都一样有效。”该观点肯定了罗马法
A. 自然法原则和民族性原则
B. 理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
C. 自然法原则和恒久性原则
D. 理性原则和民族性原则
1953-1957年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中,沿海与内地的比例为46.7:53.3。1958年,这一比例扩大为39.24:60.76,1959年进一步扩大为36.19:63.81。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 政府注重采取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
B.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初步建立
C. 全国工业重心实现了向内地的转移
D. “大跃进”政策已全面展开
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
B. 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
C. 民族矛盾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
D. 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
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这一现象
A. 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 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 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
A.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B. 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 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D. 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有学者通过对雍正皇帝画像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雍正皇帝被描绘为不同的形象:儒家文人、蒙古大公、西藏喇嘛、欧洲贵族和道教圣人。这表明雍正皇帝
A. 推崇思想文化的创新与融合
B. 致力于推动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
C. 重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
D. 保持以皇权为核心的文化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