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近代史上,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新型士大夫群体...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近代史上,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新型士大夫群体、知识分子群体都在悲愤地探寻如何摆脱被西方列强鱼肉、实现民族自强与独立的出路。于是,从甲午战争至19世纪20年代,围绕救亡图存展开的争论,大的思想辩论达7次之多:

 

 

时期

思想辩论

甲午战败告急时

“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

“学校”与“科举”之争

 

“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之时

“革命与改良”之争

“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争

“欧化”与“国粹”之争

早期新文化运动时

“新道德”与“旧道德”之争

“中西文化”

 

 

——摘编自宫京成《浅论中国近代报刊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提取材料有关信息,围绕“思想辩论”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整合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展开阐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示例一观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思想辩论的出现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集中体现。 阐述: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之冲突与论争相当突出,几乎所有重要的社会思潮的演变与发展都是由于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的结果。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上,才会有了维新派与顽固派“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学校”与“科举”的对峙,才会有了革命派与保皇派“革命与改良”、“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才会有了新文化运动中“新道德”与“旧道德”、“尊孔复古”与“打倒孔家店”的激烈论战。 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历史演进既受到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影响,也深深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是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必然结果。期间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进现代的必然。 示例二观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思想辩论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 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同时也开始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甲午战败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社会制度,维新思潮倡导“君主立宪”,开启了民智,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革命思潮主张“民主共和”,在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中国封建帝制。武昌首义,清帝退位,民国肇造,革命的结果却是一系列的复辟闹剧与军阀混战。陈独秀最先抨击“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遍地开花。 在这些载入史册的辩论中,启蒙思潮、革命思潮、西学思潮等如一波波潮涌惊涛拍岸,开启着民智,荡涤着国人的心灵,也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推动着近代中国社会进步。 示例三观点:“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题。 阐述:近代中国的社会思潮都是作为治国和救国方案,都是为了救亡图存,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妄图瓜分、吞并中国。在此情势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君主立宪”,发动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这一期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主张“民主共和”,发动辛亥革命。思想领域的斗争则转为新学与旧学的斗争。总体而言,都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寻求救亡图存的精神,与“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主线息息相关。 虽然不同思潮互相矛盾、互相对立和互相激荡,但中国近代各种社会思潮,不管其成败与内容如何,都归结了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 【解析】 解题步骤:第一,提取有关信息,拟定出自己认同的观点,所拟观点要符合要求,不属于反动言论。第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条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史实分析要准确,顺理成章得出观点。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第三,总结、升华,将观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必要的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论证类题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论从史出,论证一致。无论哪种观点,必须辅以必要的史实论据来支撑。比如本题若选取观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思想辩论的出现是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集中体现。在论述(阐述)时,可以举出史实: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辩论、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辩论等。最后总结时强调思想的演进受到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不能单单重视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要就精华部分特别是适合国情的部分兼收并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公然提出“富国贫民”论,即“上藏”和重征赋税。他甚至要求剩余的粮食必须集中在国家手中,农户除留下一定口粮外,不得有任何剩余。他主张“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桑弘羊是西汉著名理财家,他认为从经济上巩固封建中央专制主义政权,必须采取赋税改革措施,包括在全国推行酒类专卖、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平准等,力图由中央政府完全控制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经济权益,使封建国家财政收入得以充分保证。自此以后,重农抑商、经济干涉主义成为两千年里贯彻始终的封建社会正统赋税思想。宋代,由于工商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走向繁荣,人们开始质疑“贵义贱利”的传统赋税思想,提倡讲求财利。于是,国家较以前朝代放松了铁、盐、茶、酒等物品的专卖权。但在“摧抑兼并”的政治口号下,以后的朝代国家仍然继续实行经济干涉主义,推行一系列专卖和垄断财利政策。

——摘编自聂慧丽《中国古代农业赋税思想及演变》

材料二:晚清财政税收结构对比表单位:两

 

 

注:厘金制度创设于1853年,它的产生与镇压太平军筹饷直接相关,属于商品流通税性质。

——摘编自邓绍辉《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赋税政策的思想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查看答案

1948年8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华北局决定在石家庄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542人,其中共产党员376人,非党人士166人。在大会选举产生的27名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民主人士有8名。这次会议

A. 实践了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B. 表明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

C. 标志着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D. 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原则

 

查看答案

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 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B.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C. 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 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查看答案

七七事变以后,国内戏剧空前繁荣,到1938年底,全国共发表剧本142个,涌现出了如《最后的胜利》、《难民曲》等精品。戏剧在这一时期获得极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适宜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

B. 剧本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

C. 适宜动员民众支持抗日

D. 直面抗日战事人民生活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毛泽东,都是先在城市里从事工人运动,然后再到农村中去领导农民运动和游击战争的。这一条十分重要,没有它,就只能产生旧式的农民战争,而且也不可能取得胜利。”这一论述旨在说明

A. 工人运动与农民战争同步进行才能保证胜利

B.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C.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只重视城市工人运动实践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