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西方在三个领域,即思想文化(包括宗教)、地理知识和商业贸易方面开始处于明显的领先地位,促进了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并初步决定西方在未来的世界体系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体现这一领先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 《临时约法》的颁布
C.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D. 法国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
1912年,塔夫脱在对国会发表最后演讲的时候,主张在外交政策中,美国应该用“美元代替子弹”,希望企业通过和平贸易发展海外市场,认为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大规模的军事介入。这体现了该时期美国的外交思想是
A. 直接抢夺,欺诈性贸易
B. 商品输出为主,军事侵略相结合
C. 资本输出为主,瓜分世界
D. 新殖民主义,以跨国公司为支柱
古希腊的一位思想家曾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据此言论,该思想家最可能是
A.苏格拉底 B.普罗泰戈拉 C.亚里士多德 D.屋大维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
A. 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 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
C.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 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隋文帝开国之初,就确定朝廷官制。在中央:有内吏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度支部(后改为民部)工部六曹。地方官制:开皇三年,隋文帝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合并了一些州县,简化行政层次,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中央还经常对地方官进行考核。地方官及其重要僚属每年年终要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称为“朝集”。中央还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政绩的好坏。选用贤能,隋文帝废除了三百年来为世家豪族所把持的“九品中正”制度。设科取士,根据考试成绩取决做官与否。制定《开皇律》,在实施法治的过程中,奖励良吏,严惩贪官污吏。
——摘编自董维慎《略论“开皇之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官制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官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近代史上,面对生死存亡的民族危机,新型士大夫群体、知识分子群体都在悲愤地探寻如何摆脱被西方列强鱼肉、实现民族自强与独立的出路。于是,从甲午战争至19世纪20年代,围绕救亡图存展开的争论,大的思想辩论达7次之多:
时期 | 思想辩论 |
甲午战败告急时 | “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之争 |
“学校”与“科举”之争 | |
“八国联军”瓜分中国之时 | “革命与改良”之争 |
“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争 | |
“欧化”与“国粹”之争 | |
早期新文化运动时 | “新道德”与“旧道德”之争 |
“中西文化” |
——摘编自宫京成《浅论中国近代报刊对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提取材料有关信息,围绕“思想辩论”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整合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史实展开阐述;论题明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