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1866—1934年)提出“宋代近世说”,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法国学者、著名汉学家、国际宋史研究的开创者白乐日(1905—1963年)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宋朝的相关史实,对宋代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宋代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观念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参加亚非会议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改善中美关系
1931年11月以来,人民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为“毛主席”。其中毛泽东同志l954年当选的“主席”与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含义不同。这主要是基于
A. 政党和政府的区别 B. 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 执政理念的更新 D. 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化
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主要是
A. 政策指导失误
B. 优先发展工业
C. 整风运动过激
D. 自然灾害严重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 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 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