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10分)
公元前7~前3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都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涌现出梭伦和商鞅等大批的改革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危机,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贵族)制度遭到了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恩格斯的评价?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内藤湖南(1866—1934年)提出“宋代近世说”,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法国学者、著名汉学家、国际宋史研究的开创者白乐日(1905—1963年)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因此,研究宋史,将有助于解决中国近代开端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运用宋朝的相关史实,对宋代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对“宋代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60、70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与英国订立的《天津条约》甚至规定,官方文件中禁止使用“夷”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就认为西方人与中国人本质上是一样的,西方人有知识、讲礼貌、正直,不应该称之为蛮夷。……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年代之前一般称“夷务”,但此后则由“洋务”“西学”之类的褒义型概念替换了,这虽然有列强武力逼凌的因素,其中也透露出晚清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外交观念的转变。
——摘自齐廉允《“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的错位——中国传统外交观考察》
材料二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对外观念和意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意识”与“世界意识”关系的认识。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基于这种认识,中国共产党
A.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参加亚非会议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 改善中美关系
1931年11月以来,人民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为“毛主席”。其中毛泽东同志l954年当选的“主席”与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含义不同。这主要是基于
A. 政党和政府的区别 B. 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 执政理念的更新 D. 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化